终于做了一回刘老师的学生,听了刘老师四节课。从大三开始阅读刘老师政治学园,与刘老师网上互动学习,通过刘老师还认识了全国各地的老师。每次看到刘老师的教学笔记,都特别期待刘老师的课堂,2013年11月15日,我走进了刘老师的真实课堂,感受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的魅力和智慧。
课前,刘老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走进教室,问问前排学生情况,交流着外校老师给他们上公开课的感受,孩子们都说要刘老师再讲一次。我看过课件,个别老师确实重形式轻内容,这也是我们的一些通病吧。刘老师的教学理念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刘老师建议用一次晚修课,即两节课来重新讲授《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同学们拍掌叫好。对于孩子们的肯定回答,我不诧异,因为错过刘老师一节课,就是他们的一种损失吧,我诧异的是这些孩子怎么安排好其他作业,用一个晚上时间来上课?可见他们很会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刘老师上课的一大特点是:上课不带书,头脑满满都是知识,一支笔,一个黑板,一口川话。他娓娓道来,知识解析,深入浅出,故事信手拈来,语言幽默风趣,“对不对撒”,学生频频点头。师生互动不拘束,刘老师走到哪里说到哪里,偶尔跺跺脚,身体前倾,保持着与学生的眼神互动,示意学生回答问题,显得十分自然、洒脱。听刘老师的课就像听故事,确切说是听经济学故事,在故事中领悟经济学思维,培养正确的、富有个性的人生规划意识。
听了刘老师四节课:两节是《银行》,一节是《劳动者》,一节是《公司的经营》。具体内容我们再跟进刘老师的手记,我说一些让学生们兴奋的点,那是思维火花碰撞的绚烂。《银行》一课。1.课前互动,当刘老师问大家见过哪些银行,一生答出“渣打银行”,刘老师特别表扬他,并解释“渣打”是音译,本是英国银行,可以发行港币。(顺着学生的回答,再适时、充分地回应,学生尝到“甜头”)2.当说到银行的含义,问“金融机构”中的“金”是什么意思?刘老师拿出一百元人民币,学生答“钱”,老师说“没学过经济学”,学生答“货币”,老师说“有经济学知识,但没经济学思维”,直到老师揭晓是“资金”,学生感叹一声。3.设问“存款和贷款哪个重要”?学生以为二选一,实际都重要。4.贷款→信贷→信用,银行自己常说“信贷”,为何?从“信心”“信用”两层含义解读,落实到学生,讲信用!理论提升:在经济学上,信心、信用可以创造效益。5.联系现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身边越来越离不开信用卡,也就离不开中间人“银行”,银行的重要性,引出“三赢”(老百姓、银行、企业),点出投资经营的重要性。这又解读了一现象:大学最高分专业为“金融”“会计”,越来越多的状元读金融专业,同学们要想学好经济学,需要学好数学、英语等工具学科。6.教你看经济数字。央行上调准备金率0.5%,意味着什么?学生为之感叹。
《劳动者》一课,课前,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这一课经常被拿来开公开课,内容不难,但有现实意义。刘老师不需借助课件,该怎么上课才有趣?1.导入简单,暗含理论痕迹。刘老师问同学们:“刘老师是不是劳动者?”板书“劳动者”,还标记“劳动”,问什么是“劳动”?根据学生的生活话语回答,规范经济学用语,应该是“价值”。2.解读“劳动者的地位”的两个关键词“主体”“主导”,落在生产力,解析生产力的三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为了说明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刘老师深入浅出,举两个对比例子:“美国人用飞机播种”“中国人挖坑播种”。(同学们都笑了)3.学生当总理,略感光荣。中国是就业大国,如果你来当总理,说说怎么解决就业问题。“未来的某总理你来说说”,学生们都笑了,答得不够完整,“请你的同桌,总理秘书来发言”,同学们又笑了。4.幽默对答,学生“无语”。刘老师设疑:“当一个劳动者工作了一年后去讨工资,老板和工友都说不认识他,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该怎么办?”“签订《劳动合同制度》”,学生接着问,“什么是劳动合同制度”,刘老师赶紧回应“百度嘛,你不能只会用手机玩游戏,也要学会用手机百度“劳动合同”,学会维权嘛。如果你没有签合同,跑去讨工资,别说是我刘老师的学生啊”。学生们哄堂大笑。 刘老师人格魅力的一大特点:亲切随和。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管是上课还是写文章,刘老师不喜欢说“我”“你们”,而是说“我们”,这样表示自己是其中一员,不是说教者。对此,我深有体会。刘老师有1000多个网友,他希望通过交流,引导更多的政治老师改变观念,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扭转大家对政治课的刻板印象。我觉得,刘老师与青年老师分享的心态很像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先生。我和刘老师认识有三年了,那年我大三,虽然问题很浅薄,但是刘老师都是耐心解答;到我大四实习写点教学感想,刘老师鼓励我坚持,还说可以多写点,写细点,可惜我怕出丑,只能轻描淡写,我还是无法正视自己的“无知”;今年我研二实习,碰到“社会贫富差距影响整体消费水平”的难点,我搜集期刊与刘老师探讨,他还在空间分享我和他的这段交流,让我信心大增,因为很多老教师觉得我是徒劳无功,因为那些点高考不会考那么深,而我受华附、执信的师傅们的影响,我还是用一个晚上时间去搞懂一个知识点,只有这样,我才有自信站上讲台。平日里,刘老师的空间是我教学动力之一;到紧急关头,刘老师政治学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简明有序的标题,短小精悍的故事,深入浅出的教学手记,巧妙自然的教材处理。每每读到刘老师的素材,都在问一句,为什么刘老师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他怎么能找到这么合适的素材?今天交流,刘老师淡淡一笑,“我喜欢看书写点东西,这是我打发时间的方式而已”。
在我心中,刘老师是一个有大学老师精神和才识,又有中学老师人文关怀的政治教师。他不免让我想起深圳早年的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马小平老师。马老师跳出现在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富有人文底蕴的文章,编写过教材《叩响命运的门》,文章类似于《大学精神档案》,有开阔的视野,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冲击,接受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站在历史、人类社会的制高点看待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希望有空与刘老师探讨这个校本教材问题。 刘老师还有一个招牌,那就是真诚的微笑。只有当我们对我们的教育充满爱,对我们的孩子投之以真诚的微笑,他们才会打心里喜欢我们,心贴近了,教育就不难了。俯下身来,看看孩子们,我们才可能看到他们那充满求知欲的真诚的闪光的大眼睛。刘老师说,要看着学生的眼睛上课。学生的眼睛会说话,他是听懂了还是有疑惑,你一看他们小眼神,那就明白了,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和刘老师共进午餐时,刘老师表达他的理念:要让学生自由学习,他推崇罗杰斯自由学习的思想。当我们的班主任、校长口头强调要学生主动学习,而实际给了学生很多外力的束缚,用外力促使他学,这样收效不大。而刘老师却是心口一致,他的理念是让学生自由学,用课堂去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不收作业,但是希望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做作业。前提是每节课,刘老师都会围绕他的中心目标,在讲解知识之余,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他在讲银行的“贷款”业务,说银行自己用一词“信贷”,突出“信”字,由银行本身讲信用,取得“三赢”效果,引申到学生们也需要讲“信用”。刘老师相信同学们,同学们也应该用行动让刘老师放心,“你们一直说喜欢刘老师的课,那么也应该做好练习,考个好成绩,才能对家里有个交代”“刘老师不收作业,不是让你们不做作业,而是希望你们自己能随机合理安排时间,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先放着”。刘老师是这么和学生说的:“我的政治作业可以放在9个学科最后一个做”,实际上很多学生很快把政治作业做完。我不禁感叹:1.无为而治。刘老师的课堂如此打动学生了,他又润物细无声地、无时无刻地提醒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为目标努力,他们的内心会不做作业吗?2.教育是无目的,但不是没有目的。这是杜威的理念在现实教学的践行,“做中学”“教育即生长”。3.和刘老师有类似教学思想的当代人有卢安克,他曾出现在柴静的《看见》,我第一次见到卢安克是在凤凰网的视频上。我曾经为他的志愿精神打动,为他的教育理念打动,不过他还是比较随性的,因为他有农村的广阔天地,带着一群天真烂漫,无恶不作的孩子。而刘老师在有限的40分钟,能坚持着这样的思想,在课后不断阅读,补充知识,在课堂源源不断地输出,这更是境界。
在回来的车上,刘老师说:“思想政治课,重在‘思想’,就是要有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结合我在ZX中学的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可能性:一是高一学生(15—16岁)逐步有了理性思维能力,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说,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正是这样的一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训练的社会科学,《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经济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哲学是学生比较难学的;文化重在文化体验,培养文化自觉意识;而政治比较抽象,这是我们最头痛的一个模块。据说在全国高中政治教师群的一次调查显示,大家举手赞成删去这一模块,但刘老师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政治模块才是真正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态度。他说“如果一个老师把《政治生活》讲活了,那么他的高中政治教学就成功了”,我如此理解刘老师的话:跳出教材,充实政治教学内容,渗透政治学知识,古今中外,视野开阔,史实论据,充分论证。如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适当引用西方的《君主论》,东方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我欣赏刘老师用历史学的思路去教学,是因为我我的师傅们是这么做的。一是广州的执信、华附的政治课堂验证了这种可能性。我听过黄老师、高老师、王老师、洪老师的课,他们讲经济、文化、政治、哲学,他们侧重选材的学术味、文化味、现实性,黄老师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华附第一届自主高效课堂的公开课《运动》上。围绕着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也试着那样备课,确实很考功底。二是刘老师的观念和行动让我更有信心。三年来坚持阅读刘老师的教学手记,今天又听了刘老师四节课,且看了刘老师“每天多做一点点”,看书写读书笔记,浏览新闻归类整理素材。日积月累,资料全有了,装脑袋了,走上讲台,点哪一课就讲哪一课,全国多少政治老师能做到。我们需要摸清学生的认知误区,为学生扫除知识的盲点,从而培养抽象、分析、对比、概括的思维能力。
我为刘老师的坚持、用心、睿智所折服。刘老师来到重庆市字水中学教书,不是一步到位的。他说,走了二十年弯路,18岁中师毕业,乡镇小学,潼南中学,字水中学,如今在讲台耕耘了20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在秉承着这样的格言“最有价值的财富,那就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有时候不是我们太理想,而是现实太现实,当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不如先改变自己。“每天多做一点点,那么就离目标近了一步,年轻人不能急于求成”,这也是对我们即将就业的青年教师的寄语吧。 在开往西安的火车上,我浏览了刘老师在空间的回复:“你不远万里,来亲自体验我的课堂,这种精神才是真正代表着中国教育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让我感动的地方,实际上,正是像你这样的一种追求,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通过qq互动,刘老师鼓励我:“你有这样学习的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我相信,不管你到哪里,你都会做的很好!”
刘老师后记: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Y”来到字水中学,听了我的四节高一的政治课,亲自体验我的课堂。两年前,很是巧合,2011年11月15日,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博士来到字水中学,亲自体验我的政治课堂。
一位政治教师同行看到刘老师政治学园中那么多学生对我的教学的评价,觉得政治怎么可能上得如此让学生喜欢,而且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去完成作业,于是特地通过我的QQ空间学生留言找到学生的QQ号码,然后和这个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我的课堂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
当这个学生把情况告诉我后,我很为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一种深入探究精神而感动,这种对教育教学实践真实的了解代表着教育真正的希望。
这位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来到字水中学,听了我的四节高一的政治课后写的这篇文字。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她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学的认真精神。其实,不是我的课打动了她,而是她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更加坚定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方式的信心和力量。曾经通过网络,对于教育教学有过很多交流,她对于教育的热爱和深入思考,以及在专业积累方面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感到她的优秀和出色。她的职业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想,哪个学校如果给予她这个职业选择实现的机会,那不仅仅是她个人努力和实力的结果,也更会是这个学校的幸运!我相信,她会带给这个学校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